从宝宝8、9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到1岁半左右能和父母简单交流,父母就迫不及待地想教给宝宝生活规则。告诉ta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其实不必着急。2岁前的宝宝根本“不讲理”,你越禁止的,TA就会越强烈地要。今天,我们就来翻译一下,当你说“no”时,宝宝的脑袋里在想什么。

越禁止,越想要

● 6个月的宝宝断奶:有位妈妈给宝宝断奶的方式很粗暴,并且想各种办法哄骗孩子:奶变苦了、咪咪坏了、吃奶羞羞,但孩子对“乳房”更关注了,经常偷偷摸妈妈的乳房。

● 1岁的宝宝吃手:有个宝宝爱吃手,醒了吃、睡觉吃、哭了吃,总是把小手往嘴里放,妈妈呵斥不管用,爸爸见到宝宝吃手就打宝宝的手,还是不管用,宝宝反而吃的更勤了。

● 1岁半的宝宝打人:宝宝爱打人,高兴也打人、生气也打人,经常打哭小朋友,对家里人也时常伸手就打。只要宝宝打人,父母都会打宝宝屁屁,不但没好,反而更爱打人。

● 2岁的宝宝摸私处:宝宝摸私处的问题越来越让父母尴尬和头疼。不管,担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。严厉管教、禁止会让宝宝害怕,或对私处更感兴趣,或躲起来摸,于事无补。

你有没有发现,在小宝宝的生活中,你越是想要禁止或改变的问题,孩子反而越会去做。这是因为,对于0-2岁的宝宝来说,禁止就等于强化,禁止就等于诱惑!

当你说“NO”时,TA在想什么?

这件事,很有趣

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,禁止不但不能约束这种欲望,反而会更加激发好奇和探索。自从孩子降生,好奇心就伴随孩子左右,好奇心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起到关键作用,比如学习和创造。对于不让孩子做的事情,父母越是禁止,反而是在帮助孩子把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那件事情上,瞬间点燃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,孩子总会想尽办法、找机会去尝试。

这件事,能引起妈妈的注意

对于小宝宝来说,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注,就是自己最大的安全感。在对孩子缺乏关注、疏于陪伴的家庭中,当孩子发现无论怎样都难以被父母看见的时候,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引起妈妈的注意,TA就会认为,做这件事,妈妈就会更爱我,即便挨说、挨打,也要这样做。越是禁止的事情,越会被孩子当做是获得父母关注的工具,孩子就会越多的去做这些事。

这件事,我必须做主

当“可怕的2岁”到来,宝宝会更加叛逆,那是因为小宝宝也需要用叛逆来刷“存在感”。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很正常的一个必经阶段,孩子只想证明我是我,我可以做主,我可以做很多事情。这个阶段中,父母越是禁止,越会激发孩子的叛逆。因为战胜困难做到的事情,对TA来说格外有成就感,TA会觉得自己特别强大,而反复去做这件事。对于小宝宝来说听到“NO”就等于听到一个大大的“YES”

比禁止更好的,是疏导和探究

对于小宝宝,禁止不如转移注意力

小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不够,说教式的禁止最没用,因为TA根本听不懂。对于小宝宝来说,最好使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。比如给宝宝断奶,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分散孩子对于乳房和吃奶的关注;禁止宝宝吃手、打人、摸私处,可以在宝宝想要做这些的时候,抓住TA的小手,玩个手部小游戏,转移宝宝注意力。

想要禁止的,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做

看手机、看电视、玩平板电脑,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想要禁止孩子多做的事情。但却是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。古语言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参照榜样,一边对孩子说着诸多禁止的事情,一边自己却在无意识的经常做着,这样的“禁止”说一百遍都不如约束好自己,树立好榜样作用更有效。

用一道选择题,来代替禁止令

想禁止,不如给孩子2个父母可控制、可接受的选择,这2个选择,是为接来下的事情做过渡。比如孩子不想睡觉,可以让孩子选择,是想抱着玩具熊睡觉,还是想搂着洋娃娃睡觉;或者是想听个故事后睡觉,还是想妈妈给唱个儿歌再睡觉,通常孩子就会选择其一,接下来按照孩子的选择进行下去就好。让孩子自己选择,孩子的自主意识得以发挥,孩子会感受到被尊重。

最好的方式,是陪孩子一探究竟

孩子的好奇心不被满足,TA会一直想要去尝试,如果妈妈能够陪伴孩子,对TA好奇的事物慢慢去探索、去接触,才会让孩子解除疑惑。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,有什么作用,可以怎么使用,引领孩子去观察、尝试这件激发好奇心的事。只有知道了是怎么回事,才会彻底打消想要偷偷去做的心思。

让孩子承担后果,比一切禁令都好使

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“自然后果法”的教育方式:“如果孩子犯了错,造成了不良的后果,让他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,从中接受教训。”比如,孩子总是对仙人掌好奇,想要去碰,与其对孩子说:“不能碰,会扎手”,不如告诉TA:“碰它会扎手”。允许孩子去碰,结果手被刺痛就是自然后果,孩子下次就会长记性。一些我们想要禁止孩子去做的、并没有太大危险性的事情,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。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中积累经验,获得成长。